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眼科医院健康科普】古老技艺点亮现代光明之路—针灸

发布时间:2025-04-29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一、从青铜时代到数字眼科的千年传承

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疾目"的记载,而《黄帝内经》中“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论述,揭示了中医对眼与全身关系的深刻认知。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针灸治疗眼病的记载绵延数千年。

微信图片_20250430094556.jpg

美容針灸效用及原理!編輯親試「美顏針」中醫解構大熱針灸美容瘦面兼改善膚質| ELLE HK

现代影像学研究发现,当针刺睛明、攒竹等眼周穴位时,大脑视觉皮层的血氧信号会发生显著变化。这种通过体表刺激调节中枢神经功能的机制,为针灸治疗眼科疾病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二、经络传导与神经调控的双重密码

针灸治疗眼病的核心在于“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眼周分布着丰富的三叉神经、面神经、动眼神经等分支,针刺通过机械刺激激活这些神经末梢,引发局部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级联反应。研究表明,针灸可调节睫状神经节的自主神经功能,改善眼内血液循环,降低眼压。

临床观察发现,针灸对干眼症的有效率可达78%,其作用机制包括促进泪腺分泌、调节睑板腺功能、抑制眼表炎症反应。对于视神经萎缩患者,针灸也可通过上调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延缓神经细胞凋亡。

三、现代医学语境下的针灸应用

在国际期刊《Ophthalmology》发表的Meta分析显示,针灸治疗视疲劳的总有效率达89.6%,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的72.3%;

有研究证实,对于青光眼患者,特定穴位组合也可使眼压下降6mmHg左右,作用机制与调节房水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有关;

针灸也可改善视网膜微循环,提高患者视力稳定性。针灸联合遮盖疗法可使弱视治疗周期缩短40%;视神经萎缩患者经穴位注射治疗后,有望出现视敏度改善。

四、技术革新与标准化探索

现代针灸技术正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电针疗法通过低频脉冲刺激,增强穴位效应的可控性;超声引导下精准定位,提高眶内穴位的安全性;红外热成像技术实时监测针刺前后的眼周血流变化。

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已将针灸治疗视神经炎、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等眼病纳入推荐目录,美国眼科学会(AAO)也在2024年更新的干眼诊疗指南中提及针灸作为补充疗法的价值。

五、未来展望: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交响

当前,针灸治疗眼病的基础研究正从细胞分子水平向量子生物效应拓展。针灸作为绿色疗法的代表,正在构建中西医协同防治眼病的新模式,这门源自新石器时代的古老技艺,正以现代医学语言书写新的篇章,为人类视觉健康贡献东方智慧。

不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针灸科(暨神经眼科)简介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针灸科(暨神经眼科)为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一二五”、“十四五”重点专科、北京市中医特色榜样科室、石景山区重点医学专科和北京市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项目“临床实践基地”。

科室在国医大师唐由之研究员、全国名老中医庄曾渊研究员指导下,运用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的辨证论治法,治疗各种疑难性眼病,疗效确切。团队医生临床经验丰富,诊疗水平高超,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以及中医特色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外伤性、遗传性)、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病理性近视、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睑痉挛、眼肌麻痹等疑难眼病。

团队医生在全身性疾病方面也有所专攻,对于中风后遗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瘫)、肩周炎、足内翻、帕金森综合征、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带状疱疹、失眠、头痛、便秘、面肌痉挛、更年期综合征、单纯性肥胖、痛经及月经不调等疾病临床经验丰富,疗效颇佳。

微信图片_20250430094558.jpg

王影: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博士后。师承唐由之、庄曾渊、孙河等知名教授。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项目30余项,发表SCI、期刊论文70余篇。提出温补疗法、沿视觉通路电针疗法、刺络放血法等中医优势疗法。

专业方向: 擅长针灸、中药等传统疗法治疗外伤、肿瘤、缺血、炎症、遗传等众多因素导致的视神经萎缩、眼肌麻痹、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睑痉挛、干眼、视疲劳、色素变性、黄斑病变及其他眼科疑难病。

出诊时间: 神经眼科(针灸科):周一、周三、周五上午,神经眼科(特需):周二上午

出诊地点: 神经眼科(针灸科)门诊:二层针灸科门诊;神经眼科:二层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