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睛彩节气】“立秋至,护眼正当时”中医教你节气养眼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古人以“立秋”为夏秋之交,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阳气渐收,万物开始从繁茂走向成熟。 然而,立秋并非立即凉爽,民间素有“秋老虎”之说,暑热未消,燥气已悄然而至。中医认为,此时人体易受“秋燥”侵袭,而眼睛作为“肝之窍”,首当其冲。今天,我们就从中医角度聊聊立秋时节如何养护双眼!
一、立秋为何眼病高发?
1.秋燥伤津:中医认为 “燥邪” 是秋季主气,其性干涩,易损伤人体津液。而眼睛的濡养依赖津液,津液被燥邪耗伤则易导致眼睛干涩疲劳、红肿、灼烧等症状。
2.风邪夹毒:秋季许多植物如蒿草、豚草、藜科植物等,在秋季进入传粉期,花粉颗粒飘散在空气中,易引发过敏性结膜炎。
二、立秋中医护眼四大宝
1.食疗润目
百合枸杞粥:百合润肺、枸杞养肝,适合阴虚眼干者。
菊花决明子茶:菊花5朵、决明子10克泡水,清肝明目。
忌口:少食辛辣(如辣椒、烧烤、火锅),避免加重肺燥。
2.中医外治法
耳尖放血:邪热解毒、祛风止痒,眼部急症时可用于泄热、祛风止痒,但要注意此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需要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中药局部熏洗:雾化器使中药液体形成微小的颗粒,通过雾化管导入眼睛,湿润眼部结膜、角膜及眼周皮肤,减轻过敏反应。
3.起居调养
“早卧早起”:顺应秋气收敛,避免熬夜耗肝血,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精力充沛。
保持心情舒畅:立秋时节,天气变化无常,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适当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调节情志。
4.其他预防措施
保持眼部卫生:避免用手揉眼睛,定期清洗毛巾和枕套,不与他人公用眼部化妆品。
防过敏源: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外出佩戴护目镜,减少花粉等过敏源对眼睛的刺激。
合理用眼:遵守20-20-20护眼法则,看手机电脑屏幕20分钟停下来转移视线,远眺20英尺外(大约6米),然后停下来让眼睛休息20秒。
三、特殊人群注意
儿童:秋季结膜炎高发,要尽量避免用手揉眼、勤洗手,注意手卫生,发病时可用冰敷贴,或者将冰块用毛巾包裹后进行冰敷,每次持续约5分即可。
老年人:燥邪伤津,而老年人体内中的气血津液相对年轻人来说有所不足,更要警惕干眼症的发生,可常按四白穴(眼眶下缘正中)缓解眼疲劳,眼干眼痒等症状。
《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此谓容平。”立秋后养生重在“收敛”,保持情绪平和,避免“怒伤肝”!秋风送爽,莫让双眼“燥”动不安。这个立秋,从一碗枸杞粥、一杯菊花茶开始,给眼睛一份温柔的呵护吧!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中医护理门诊简介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中医护理门诊于2018年7月正式开诊,为北京市示范中医护理门诊,现有出诊专家15人,主要由高级职称的护理专家及全国(北京)中医护理骨干人才、中医护理治疗专科护士组成,为患者提供集健康咨询、专科护理干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情志调护、慢病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护理服务模式。为门诊及出院患者提供连续、规范、优质的中医护理服务,同时为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就医需求开设黄昏门诊,解决上班族和学生群体白天就医难得的问题。
中医护理门诊基于中医脏腑理论和经络学说,围绕眼科全生命周期,结合患者体质,通过辨证论治,在眼科常见病及部分疑难杂症防治以及耳鼻喉、妇科等常见病中发挥作用。目前开展的特色项目包括:雷火灸、耳穴压丸、梅花针、皮内针、刮痧、拔罐、走罐、刺络拔罐、穴位放血、中药局部熏洗、中医定西透药等30余项。
就诊地点: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一楼东区中医护理门诊
就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 ,下午13:00-19:00
周六、周日:上午8:00-12:00 ,下午13:00-17:00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