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睛彩节气】小满时节话养生:如何为我们的眼睛“减负”
每年的5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60°时,即为小满。小满节气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过后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开始增多,湿度增大,中医认为此时人体易受湿热邪气侵袭。结合小满节气特点,应注重清热祛湿、养肝明目(中医理论中“肝开窍于目”),预防因湿热或肝火引起的眼部问题。
眼睛“减负”小贴士:
一、饮食调养:清肝明目,祛湿热
1、多食清肝食物:
小满湿热易导致肝火旺盛,引发眼睛干涩、红肿、疲劳。可多食枸杞、菊花、决明子(泡茶或煮粥)、苦瓜、芹菜、菠菜等,清肝泻火。
2、补充维生素:
多食富含维生素A(胡萝卜、南瓜)、维生素C(蓝莓、柑橘)、维生素E(坚果)的食物有助于保护视网膜,缓解视疲劳。
3、祛湿健脾顾护胃气:
体内湿气重可能导致眼睑浮肿或分泌物增多,建议多食用赤小豆、薏米、茯苓等煮粥,或饮用冬瓜荷叶茶,健脾顾护胃气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建议多食米粥,面条,馒头等易消化的食物,推荐小米粥(健脾和胃)、山药粥(增强代谢),多食红枣、桂圆、南瓜等补益脾胃。
二、养成良好的护眼习惯:防湿热伤目
1、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用眼过度:
小满过后,睡眠应顺应夏季阳消阴长的规律,早起晚睡,但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晚11点前入睡),午间闭目养神10-15分钟。
2、防湿热环境刺激:
湿热天气易滋生细菌,注意眼部卫生(勿用手揉眼,勤洗手)。
长时间在空调房内,避免冷风直吹眼睛,可用加湿器保持湿度,预防干眼症。
3、科学用眼:
每用眼40分钟休息5分钟,远眺绿色植物或做眼保健操(按压睛明穴、太阳穴)。
三、防晒护目:防紫外线伤害
小满后紫外线增强,外出时需佩戴防UV太阳镜(选择偏光镜片,减少强光和紫外线对角膜、晶状体的损伤)或戴遮阳帽/打伞(避免阳光直射眼睛,降低白内障、翼状胬肉等风险)。
四、情绪调节:疏肝解郁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可导致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小满时节风火相煽,容易感到烦躁不安,需保持情绪平和,可适当运动(散步、太极拳)促进气血流通,可以听舒缓音乐、冥想,避免烦躁焦虑。
五、湿热体质人群的眼部调理
若体质偏湿热(舌苔黄腻、眼部分泌物多),可选择以下方法做参考
1、穴位按摩:
按压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光明穴(小腿外侧)疏肝明目。
2、艾灸疗法:
可以选择太冲穴(双侧)疏肝解郁、清肝火,肝俞穴(背部)调节肝气,缓解眼干、视疲劳,太阳穴(双侧)改善眼周气血循环。
3、中药调理:
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龙胆泻肝汤(清肝胆湿热)或夏枯草、密蒙花等代茶饮。
六、警惕夏季高发眼病
1、结膜炎(红眼病):湿热环境易传播病毒或细菌,出现眼红、痒、分泌物增多时及时就医。
2、麦粒肿: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局部热敷促进消退。
3、干眼症:空调房内多眨眼,使用人工泪液(不含防腐剂)缓解干燥。
小满节气护眼需兼顾清热、祛湿、养肝,通过饮食调养、科学用眼、防晒防菌、情绪调节等多维度预防眼部问题,为我们的眼睛减轻负担。若出现持续眼红、疼痛、视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中医护理门诊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中医护理门诊于2018年7月正式开诊,为北京市示范中医护理门诊,现有出诊专家15人,主要由高级职称的护理专家及全国(北京)中医护理骨干人才、中医护理治疗专科护士组成,为患者提供集健康咨询、专科护理干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情志调护、慢病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护理服务模式。为门诊及出院患者提供连续、规范、优质的中医护理服务,同时为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就医需求开设黄昏门诊,解决上班族和学生群体白天就医难得的问题。
中医护理门诊基于中医脏腑理论和经络学说,围绕眼科全生命周期,结合患者体质,通过辨证论治,在眼科常见病及部分疑难杂症防治以及耳鼻喉、妇科等常见病中发挥作用。目前开展的特色项目包括:雷火灸、耳穴压丸、梅花针、皮内针、刮痧、拔罐、走罐、刺络拔罐、穴位放血、中药局部熏洗、中医定西透药等30余项。
就诊地点: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一楼东区中医护理门诊
就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 ,下午13:00-19:00
周六、周日:上午8:00-12:00 ,下午13: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