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青少年近视的预防

浏览次数:
字号:+-14

  现代社会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化,近视的发病率日益增高,越来越低龄化,据报道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达50%至60%。我国是世界上近视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近视眼人数世界第一。因此,如何预防青少年近视已迫在眉睫,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一、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阅读和书写时保持端正的姿势,眼与书本应保持30cm左右的距离,不在走路、乘车或卧床情况下看书。

  1) 改善近距用眼姿势

  近距离用眼姿势是影响近视眼发生率的另一个因素。近距离用眼时,身体应保持静止状态,坐姿端正,书本放在距眼睛30cm左右的地方。乘车、躺在床上、或伏案歪头阅读等不良习惯都会增加眼的调节负担,增加眼外肌对眼球的压力,尤其是中小学生的眼球正处于发育阶段,长时间的不良用眼姿势容易引起眼球的发育异常,导致近视眼的形成。写字时,光线最好从左前方照到书本,以避免写字时光线被右手挡住。

  看电视时注意高度应与视线相平;眼与电视的距离大于荧光屏对角线长的5-6倍,且室内应有一定的背景光。

  2)缩短近距用眼时间,劳逸结合,睡眠充足

  除病理因素外,大部分学生的视力下降是眼睛调解机能的减退。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发生近视、近视加深的主要原因,应尽量避免。通常,近距离用眼时,隔45~50分钟休息10~15分钟。休息时应远眺,此外,如感觉眼睛不适,应立即休息。

  3)颠簸,眼睛不容易调节。走路或者乘车不要看书,由于坐车的时候不稳,书本和眼睛距离不断变化,会大大提高眼部肌肉的调节幅度和频率,易造成眼睛疲劳。因此,看书时身体一定要保持静止状态。

  二、学习和工作环境照明要适度,照明应无眩光或闪烁,黑板不反光,不在阳光照射或暗光下阅读或写字。

  1)合适的环境光线亮度

  在大多数情况下,视力下降和光线不佳(太亮或太暗)有关,特别是在用眼强度很大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环境光线照度不合适。很多时候光线太暗,也有些时候是光线太亮。虽然,国际上和中国对于不同室内场合的光线照度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通常,光线不合适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所处环境内的光线本身不合适(如太亮、太暗、眩光等);二是由于身体姿态(如坐姿或头姿)不正确挡住光线,让本来合适的光线照到目标区域时变暗了;三是光线会快速变化(如早晚的阳光,多云天气、或阴/雨变化时的自然光)。很多人以为台灯靠得近,光线越亮就越好。其实不然,看书时,过强的光线(无论是太阳光,还是灯光)对人眼来说都有明显伤害,一定要避免。另外,科学测定,洁白的书/簿纸张的光反射系数高达90%,严重危害到了青少年视力健康。

  2)减少蓝光辐射

  电脑、电视、以及数码产品的LED屏幕中有高能蓝光,蓝光是一种穿透力很强的可见光,过长时间照射对人眼有害。正在发育中的青少年要尽量缩短看屏幕的时间,最好在屏幕上贴上防蓝光膜进行防护。

  三、定期检查视力,对验光确诊的近视应佩戴合适的眼镜以保持良好的视力及正常调节与集合。

  四、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营养,增强体质。

  1)增加户外活动

  多数研究表明增加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与户外暴露时间长短有关。比如每天累积达到2个小时,或每周累积达到10个小时。

  2)补充营养预防近视的食物

  1.蛋白质:就巩膜来说,它能成为眼球的坚韧外壳,就是由于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构成很坚固的纤维组织。巩膜虽有一定的坚韧性,但在眼轴前后径部位仍比较弱。肉、鱼、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含有全部必须氨基酸。

  2、铬元素也是人体必需的一种矿物元素,在眼球发育中的作用是使其渗透压保持平衡,否则可导致晶状体鼓出变凸,致使眼的屈光度增大,而成为近视眼。根据专家的测算,儿童每天约需铬50-200微克。

  含铬食物有:肉类、黑胡椒、糙米、玉米、小米、粗面粉、红糖、葡萄汁、 谷物、乳酪及蛋黄等,应多给孩子安排。

  3、钙是我们较为熟悉也颇为重视的一种矿物元素,但大家对它的认识还是集中在增进骨骼发育、防止儿童佝偻病等方面,很少将它与眼睛的发育联系起来,然而医学专家们指出,钙的缺乏是造成视力发育不良乃至形成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科学依据是:眼球如同一个盛满清水的塑料小囊,如果钙元素缺乏,其“液压”就会忽高忽低,不能保持正常状态,这种状况就像一个正在亮着的灯泡,很容易被忽高忽低的电压烧坏一样。眼球如果缺少了钙,可使发育异常而形成近视。

  含钙食物有:豆制品、牛奶、鱼虾、动物骨等,还要注意搭配动物的肝脏、蛋黄、绿色蔬菜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以增加钙的吸收与利用。

  4、含维生素A、c的食物:所有红色、橙色的水果和蔬菜都含有维生素A,特别是胡萝卜、红辣椒、橙色和黄色的西红柿,还有柑桔类水果,如橙子、柠檬、柚子等。除了维生素A以外,它们还富含视力所需的维生素C。柑桔类水果对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有益,他们已经开始或将要面临白内障风险,这种非常危险的眼科疾病致盲率较高,多吃富含维生素A、C的水果能有效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

  5、经常给孩子吃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增加咀吃力频率与力度,可促进小儿视力的发育,资料显示,常吃细面条一类软食的孩子很少使用下巴部分的咬肌,这是造成视力异常的一个重要祸根,常吃不需咀吃力之柔软食物的学生中,视力差的人特别多;而常吃硬食者,视力差的人很少。这是因为咀吃力可增加面部肌肉包括眼肌的力量,使之具有调节晶状体的强大能力,避免近视眼的发生。

  比较适合儿童的硬质食物有:水果、胡萝卜、甘蓝、动物骨、豆类等。这些食物既耐吃力又富含养分,特别值得推荐。

  容易诱发近视眼的食物有哪些?

  近视诱因之一:吃得过软。吃硬质食物过少也是引起青少年近视增加的原因之一。咀嚼被誉为另类的"眼保健操".多吃胡萝卜、黄豆、水果等耐嚼的硬质食品,增加咀嚼的机会;

  近视诱因之二:吃精细食物过多,造成肌体缺铬,使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产生近视。铬主要存在于粗粮、红糖、蔬菜及水果等食品中;

  近视诱因之三:吃得过甜,致使消耗体内大量的维生素B1,降低体内的钙质,使眼球壁的弹力减弱,导致近视眼的发生。

  五、加强眼保健操

  常规眼保操

  1.揉天应穴:用双手大拇指轻轻揉按天应穴(眉头下面、眼眶外上角处)。

  2.挤按睛明穴:用一只手的大拇指轻轻揉按睛明穴(鼻根部紧挨两眼内眦处)先向下按,然后又向上挤

  3.揉四白穴:用食指揉按面颊中央部的四白穴(眼眶下缘正中直下一横指)。

  4.按太阳穴、轮刮眼眶:用拇指按压太阳穴(眉梢和外眼角的中间向后一横指处),然后用弯曲的食指第二节内侧面轻刮眼眶一圈,由内上->外上->外下->内下,使眼眶周围的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寥、球后、承泣等穴位受到按摩。对于假性近视、或预防近视眼度数的加深有好处。

  保健法

  1、眼珠运动法

  选一安静场所,或坐或站,全身放松,清除杂念,二目睁开,头颈不动,独转眼球。先将眼睛凝视正下方,缓慢转至左方,再转至凝视正上方,至右方,最后回到 凝视正下方,这样,先顺时针转9圈。再让眼睛由凝视下方,转至右方,至上方,至左方,再回到下方,这样,再逆时针方向转6圈。总共做4次。每次转动,眼球 都应尽可能地达到极限。这种转眼法可以锻炼眼肌,改善营养,使眼灵活自如,炯炯有神。

  2、眨眼法

  头向后仰并不停的眨眼,使血液畅通。眼睛轻微疲劳时,只要做2~3次眨眼运动即可。

  3、热冷敷交替法

  一条毛巾浸比洗澡水还要热一点的热水,另一条毛巾浸加了冰块的冷水,先把热毛巾放在眼睛上约五分钟,然后再放冷毛巾五分钟。

  4、看远看近法

  看远方三分钟,再看手掌1~2分钟,然后再看远方。这样远近交换几次,可以有效消除眼睛疲劳。试试吧!

  六、近视的预防需要多方参与

  1、社会的预防:当今社会对孩子的期望太高,知识的更新又很快,所以给学生增加了许多不合理的、额外的负担,从而导致了近视的几率增高,这是一个极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所以首先需要社会的支持,使孩子在眼睛发育过程中相对轻松一点。

  2、学校的预防:首先是环境设施:教室要宽敞明亮,灯光分布要科学合理,桌椅高度要适宜,书本纸张不应有反光等;其次,学校的用眼教育:定期开展视力检查,加强用眼卫生的教育,督促学生认真做眼操;最后,减少作业量,另外应定期更换座位,左中右轮转。

  3、家庭的预防

  (1)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尤其是灯光照明,根据国家标准,读书时照度以不低于300Lux(勒克斯)为宜,如果自己用眼睛无法判断,可以用护眼光度笔对光线亮度做些测试。

  (2)培养正确的用眼习惯:看书坐姿端正,眼睛离书本约1尺,看书45-50分钟左右应休息10-15分钟,避免趴着、躺着看书,看电视时间不宜过长,眼睛离屏幕距离是电视屏幕对角线的5-6倍为宜。走路或者乘车不要看书,由于坐车的时候不稳,书本和眼睛距离不断变化,会大大提高眼部肌肉的调节幅度和频率,易造成眼睛疲劳。因此,看书时身体一定要保持静止状态。

  (3)提供全面的营养:孩子的食品,既要有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蔬菜水果,又要有一定量的糖、蛋白质、脂肪,如肉、蛋、奶等,因为眼睛的健康来源于全身的健康。

  (4)自身的预防:孩子自身要有预防近视的观念,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做到劳逸结合,远近兼顾;自觉做眼保健操,消除眼肌部分疲劳;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偏食,不挑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导致近视的原因有多种情况,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小预防。若近视了,应尽快分析原因并设法纠正,而不是盲目去尝试各种“快速”治疗仪,否则会耽误恢复视力的机会。只有找到并排除近视的诱因,才能真正保护视力。

  屈光手术科-郑会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